張若彤認為二二八是在台灣發生的事件,既然發生在台灣,那這個事件的主體必然是「台灣人」。
」 如果他們是「顧大局的人」,你可以解釋這個任務和組織使命或願景的關係,或是這任務符合更大的計畫。當人際關係有阻礙,不僅工作會受到影響,也會連帶的影響我們的健康和幸福感。
然而,如果事情出錯了,你需要抗拒以下三種誘惑。想想你一開始如何規劃任務──這個人可能需要什麼其他支持(例如鼓勵他們寫下已達成的協議,給他們機會時和你或其他同事一起檢查確認他們的工作方向正確,或是提升工作技能?)──然後討論出了什麼問題,好讓你們未來能建立新的工作方式。如果他們是「重視細節的人」,你可以將任務拆解成更小的任務分派,然後一步步解釋任務。然而,這不必然表示他們可以依你想要的方式、在你要求的時程內完成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回頭仔細討論,找出原因、方式和時間等因素,且討論的目標在於對成功完成任務的樣貌達成共識在你了解以上觀念背後的意義之後,你會發現以下的流程相當有用: 深感抱歉並且完全承認自己所犯的錯。
現在的工作都是靠人際關係。信任遭到破壞時,你能夠重建嗎? 信任是任何關係的基石,所有穩定的關係都建立在這點之上,但人非聖賢,我們偶爾也會犯錯,讓別人感到失望。那時我的德文屬中級水平,說得不太流利,她聽到我會講德文,就不停的鼓勵和讚賞我,說我發音純正
Assisted living費用不菲,每人要四、五千美元一個月。這幾年Chrys和Liz都明顯比之前老態龍鍾多了,Chrys的腳更做過手術,活動能力減弱了不少,Liz照顧他漸感力有不逮。那不是老人院,英文叫「assisted living」,有自己的獨立套房,活動自由,只是在醫療、飲食和清潔得到方便的服務。有建樹的,讓路給年青人吧。
兩老都搬進assisted living後,我們還拿過幾次剛摘下的柑送給他們吃。如是者便當了十五年和睦鄰居。
這是意料中事,一來由於兩年前的巨大山火燒毀了附近不少房屋,令需求大增。大約兩個月前,連Liz也搬進去與Chrys同住了。倒是有一種幫忙是單向的,就是Chrys和Liz的互聯網連接或電腦其他方面出現小問題時,我們極速過去解決。Chrys和Liz的房子出售不到兩星期便賣出了。
不久,他們的房子便出售了。去年初,Chrys終於要搬進有人幫忙起居的住所,就在附近,步行十多分鐘可至。我們家有一株柑樹,他們家有橙樹和西柚樹,那投桃報李(不,是投柑報橙和西柚)更不在話下了。雖恬淡而非沒趣,在淙淙流水聲中(我們後院那邊確實有聽到流水聲的小溪)度夕陽之年。
兩位很和善的老人家,都是白人。二來是我們這個地區屬於「好區」,房屋質素亦高,除非是地產市道很差,否則放出來的房子一向不會待多久便有買主。
另外一邊的鄰居搬出搬進幾次了,跟我們有交往而當了十五年鄰居的,只有Chrys和Liz這一家。我們搬來時他們已是過著退休的生活,遠離煩囂,悠然閒適。
舉手之勞而已,況且老人家不抗拒新科技,樂意運用,已值得鼓勵。雖非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但無疑多一點勞動,也更加接近大自然,都是他們享受的生活。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兩老和我家不是有很深入的交往,一直都保持在寒暄和互幫小忙的程度。本文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所改,原題目為「老鄰居」,原文見作者網誌。我稱他們為「兩老」,其實十五年前他們是七十歲左右,一直就是兩老。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兩老的兒女很孝順,搬進assisted living和賣房子的事都安排及打點得十分妥貼,看得出他們一家人關係良好。而我們幾乎每年都到外地旅遊,到時兩老自然是幫我們做同樣的事。
無論如何,看著兩老人去樓空,很快便有新鄰居搬進,難免有些感慨。我們搬進現在的房子,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時Chrys和Liz已在這裏居住了好幾年。
他們在不太遠的山林擁有一間小屋(英文叫cabin),一年幾次「上山」住十天八天。在那些日子,我們替他們推垃圾桶和留意有沒有郵寄來的包裹放在門口。
不知道Chrys和Liz在青壯時是否活得精彩,但退休後過如此寧靜逍遙的日子,過了十多年,堪稱安享晚年。人各有志,不是每個人都嚮往這樣的晚年,然而,想到一些七老八十的人還在力圖興波作浪、呼風喚雨,我不禁暗問:「何苦來哉?」做壞事的,及早收手吧此系統被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和血液內容(blood content)所影響,通過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將化學訊息發送到身體不同的部分,再發送回大腦。而對方渴望則是與我方渴望中的人物關係相反。
根據Nelisha Wickremasinghe 的研究(2020),人的情緒會激勵身體採取不一樣的行動,我們所有的行為都來源於身體。朋友之間的吸引力本質上不是浪漫或性愛,這種吸引力都是因人而異的。
從行為方面說起,Jeremy Nicholson的研究(2016)指出如果你真的喜歡那位異性好友,在你們相處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身體自然地微微向前傾,形成一種令人感覺較為開放的肢體語言,對於對話的話題更感興趣、更加積極地參與,同時也可能會與對方有更多的眼神接觸,提升對他/她的關注度。電影《One Day》(情約一天/真愛挑日子)記錄著艾瑪和德斯特在二十多年裡的分分合合,從一開始相識時希望與對方發生關係、到相知成為摯友、最後相愛。
本以為兩人之間暗生的一絲情愫即將逝去時,德斯特卻經歷了人生低谷,在遭遇愛情事業兩失意的時候,他才發現只有她才能為自己那艱難困苦的生活帶來一點甜,原來自己的心裡還是載著那個無法被替代的好朋友。除此之外,如果你真的喜歡對方,你會向身邊的好友和家人介紹他/她,更希望自己成為對方生命中重要的一環,用此作為你對他/她的承諾。
就如電影中的艾瑪和德斯特,他們從主觀性吸引力開始,希望與對方發展肉體上的關係,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轉變成了浪漫吸引力,在彼此心中都種下了情根,最後突破了朋友的關口,進一步把關係提升至另一個層次。我方渴望即指其中一方渴望與另一方成為戀人但對方沒有此意願。在這二十多年間,他們各自過著自己意想不到的生活,並且以朋友的身分互相問候、關心。而從生理層面來看,Maryanne Fisher的研究中(2013)提到多巴胺(dopamine)會增強睪丸激素(testosterone)的釋放,從而增加人的性慾,促使你去追求刺激這種反應的那個人。
第三類,浪漫吸引力(romantic attraction),指的是你希望與對方成為男女朋友,而並非只停留在朋友的關係。帕拉圖式是指雙方都希望這段關係保持在朋友的層面,也就是所謂的「純友誼」。
而我方及他方渴望就是人們常說的「被發好人卡」(friend zone),因為無法得到對方的回應而只能繼續以朋友的身分相處陪伴。總而言之,你會願意為對方付出,把時間、心力都投資到他/她的身上,並重視自己的承諾。
你是否真的喜歡你的異性好友? Green和Swets 的研究(1966)就著Haselton和Buss提出的錯誤管理理論(error management theory)(2000),認為個體在一些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判斷時,他/她是很有可能會犯下I型錯誤(錯誤的接受,false positives)及II型錯誤(錯誤的拒絕,false negatives),而錯誤管理理論也可應用於男女的情感上。他們可能會在互相猜忌對方的行為意圖的同時誤以為對方對自己有意思,因此通過觀察人們對他人的行為變化有助於提升自己理解他人意圖的準確度。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诗酒风流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